這是德國作家Steffen Möller以逗趣詼諧方式推介"波蘭"的一本絕妙作品,相信不只我,很多人都透過這本書來認識這個陌生國度。
時值2008,和P兩地約會將近一年,跨國境的次數難以計數,但我就是不知道波蘭怎麼回事兒,﹝他們好像人不錯?﹞﹝不!他們好像很討厭外來人?﹞終於在一次由法蘭克福(歐德)駛回柏林的途中,遇到一位nice的波蘭婦人,他保我一次免費回程票(德國的月票週末時可以兩人共乘),當時Słbice到Frankfurt oder的橋封了,車輛禁行,於是我便從波蘭踱到德國,走了半小時氣喘吁吁,大概災難過後總是特別容易打開話匣子吧,我開始和他聊天,最後婦人推薦我這本書,幫助我更進一部認識波蘭!
我在德語課上遇過三個波蘭學生,其中一名是猶太人,一個來自北部小城,還有一個女孩來自華沙附近,簡稱華沙。也許從他們的態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:
當課文進行到"快樂統計"時,發現調查人口裡波蘭人很明顯的較為抑鬱(以百分比計,美國、芬蘭、紐西蘭得到平均數值高於90,荷蘭人則將近100%快樂,而波蘭人大約65%,當然比烏克蘭、俄羅斯高,然而意料外的,他們比中國、日本人還不快樂)。我看調查時間為十年前,與現在應有一些出入,而這當時來自北部小城的Wojtek說了,"他們只是習慣回答「不好。」「很慘!」「勉強過得去。」,絕不是像美國人說「噢!棒極了!」"真的是令人費解,也許是被哀傷的歷史浸透,"生活裡有那麼多的美好,但它們說不定只是假像。"
依我看,這樣的普遍心態在這後來的十年內應該改進很多,現在的波蘭人快樂多了,然而此般消極的回答可以再持續下去,就像傳統像魔咒,他人會透露給你很多訊息,要你如何和人打招呼,如何自我解嘲,很像我們謙遜的表達方式,很親切的感覺,但還是脫離不了兩個字"哀傷"。
波蘭人的生活其實有精彩的一面,只是他們很難理解,初入此地你無法透過言語了解這些人,在我眼裡他們樂於交談,搭火車時有個波蘭伴不錯;然而走在回家路上,在同一個社區理人們見面是不打招呼的!多奇怪呀?我如何知道何時該為何呢?再讓我舉個例子吧:在德國,社區清潔員或新鄰居請的搬家公司會全天候道日安,我前日在社區遇到電梯維修人員便也道了好,保羅卻說"這樣的打招呼試不太對的,他們並不是鄰居。"──慘!極慘!在波蘭將要住上第二年了,打招呼的時機俺還是抓不準...。
記得有一回我被電影院的片前廣告笑死,內容是這樣的,一名外國人要買車票,他非常不確定的說著英文,放慢速度兼比手畫腳,而售票員整個過程面無表情地看著他,等外國人語畢,他突然說:I understand you! 2 tickets to ○○○○,right? No prublem!" 結尾當然是某外與推廣班的招生訊息,可深得我心!那是波蘭生活的一部分,是誰這樣貼切地把它說出來了。
Das Magazin 2008/08時做了一項專題:Polen ist ofen(波蘭是開放的),採訪地點是克拉科夫,極浪漫的古城,很多藝術家(各種層面的)會選擇在那邊找尋靈感,一名日本人說,他放棄了在日本高薪的工作,選擇在波蘭過無拘束的自在生活,月薪300多歐無所謂,這裡你可以放心當自己!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受訪者是南非人,他說了,假如波蘭和南非只能選擇一個國籍,那麼他選擇波蘭,不為什麼,只因為他兒子在這兒也會自然而然跟著成為天主教徒(當父親說"是"時,兒子就要附和)。
看到這邊我們知道,聖母瑪莉亞的玩笑是不能隨便開的!也許他國的天主教徒會跟著笑話笑,但到這兒你可能要被記上一筆了。
在 Möller的書裡,強調了波蘭人的"即興"精神。看了作者所舉的例子後,我將之意會為"隨興、或者處變不驚的精神"。比方國家電視台的節目可以在最後一分鐘更改;9月17日要完工的興建工程是從9月17開始動工;在華沙地鐵站等車時,你無法知道下一班車何時來,看板上能給你的訊息僅是上一班車何時開走了;書店內沒有完整的出版資訊,因為他們大概只有一間代理商...
"即興"於是變得積極也帶消極了,試想假如周遭的一切如此不可靠,我還有必要多做什麼計劃嗎?於是乎在波籣只有兩件事情可以先做安排:一、婚禮,通常一年半前就先預約好飯店時間了。二、機票,很合理,因為提前半年訂票可享優惠。
還有一個很好笑的例子,某週末柏林的友人有波蘭訪客,可那休息室的門把三週前不靈光了,它吱吱作響聽起來很嚇人,直到波蘭人來訪的那一夜終於被完美解決。屋主問:你們花了多大的力氣修它呀?還是你們買了潤滑油來上?波蘭人:別傻了!奶油就好。是地!隨興、處變不驚。如作者所說的,"即興"聽起來多性感呀,它同時更是靈活性、主動性,幽默的Möller說到此不禁也要自詡為波蘭人了。
嘿!我想起來自己也曾經幫Heike把兩個房間的電燈開關修好,其實不過是用力把旋轉扭拆掉再對準接頭插回去罷了,水電工的精神,我也有吧XD...
這麼看來我很能適應波蘭生活了!這不就是潛力嗎?
波蘭,我走到哪總要寫一些感想,曾經我講過華沙Pałac Kultury i Nauki的森然與醜惡,這棟波蘭的指標性建築物(也是最高的建築物)當然也出現在此書中,惟此書給了一些令人振奮的資訊:這樣類似的史達林式宮殿在莫斯科還有七座,華沙這一座是當中最好看的了。
目前檸檬小姐邊走邊學中,未來我會持續觀察,一邊當做自己的日記,將我眼中的波蘭順道記下來。感謝那位波蘭婦人將這本書推薦給我,讓我發現自己是住在一個很有趣的地方。
時值2008,和P兩地約會將近一年,跨國境的次數難以計數,但我就是不知道波蘭怎麼回事兒,﹝他們好像人不錯?﹞﹝不!他們好像很討厭外來人?﹞終於在一次由法蘭克福(歐德)駛回柏林的途中,遇到一位nice的波蘭婦人,他保我一次免費回程票(德國的月票週末時可以兩人共乘),當時Słbice到Frankfurt oder的橋封了,車輛禁行,於是我便從波蘭踱到德國,走了半小時氣喘吁吁,大概災難過後總是特別容易打開話匣子吧,我開始和他聊天,最後婦人推薦我這本書,幫助我更進一部認識波蘭!
我在德語課上遇過三個波蘭學生,其中一名是猶太人,一個來自北部小城,還有一個女孩來自華沙附近,簡稱華沙。也許從他們的態度可以看出一些端倪:
當課文進行到"快樂統計"時,發現調查人口裡波蘭人很明顯的較為抑鬱(以百分比計,美國、芬蘭、紐西蘭得到平均數值高於90,荷蘭人則將近100%快樂,而波蘭人大約65%,當然比烏克蘭、俄羅斯高,然而意料外的,他們比中國、日本人還不快樂)。我看調查時間為十年前,與現在應有一些出入,而這當時來自北部小城的Wojtek說了,"他們只是習慣回答「不好。」「很慘!」「勉強過得去。」,絕不是像美國人說「噢!棒極了!」"真的是令人費解,也許是被哀傷的歷史浸透,"生活裡有那麼多的美好,但它們說不定只是假像。"
依我看,這樣的普遍心態在這後來的十年內應該改進很多,現在的波蘭人快樂多了,然而此般消極的回答可以再持續下去,就像傳統像魔咒,他人會透露給你很多訊息,要你如何和人打招呼,如何自我解嘲,很像我們謙遜的表達方式,很親切的感覺,但還是脫離不了兩個字"哀傷"。
波蘭人的生活其實有精彩的一面,只是他們很難理解,初入此地你無法透過言語了解這些人,在我眼裡他們樂於交談,搭火車時有個波蘭伴不錯;然而走在回家路上,在同一個社區理人們見面是不打招呼的!多奇怪呀?我如何知道何時該為何呢?再讓我舉個例子吧:在德國,社區清潔員或新鄰居請的搬家公司會全天候道日安,我前日在社區遇到電梯維修人員便也道了好,保羅卻說"這樣的打招呼試不太對的,他們並不是鄰居。"──慘!極慘!在波蘭將要住上第二年了,打招呼的時機俺還是抓不準...。
記得有一回我被電影院的片前廣告笑死,內容是這樣的,一名外國人要買車票,他非常不確定的說著英文,放慢速度兼比手畫腳,而售票員整個過程面無表情地看著他,等外國人語畢,他突然說:I understand you! 2 tickets to ○○○○,right? No prublem!" 結尾當然是某外與推廣班的招生訊息,可深得我心!那是波蘭生活的一部分,是誰這樣貼切地把它說出來了。
Das Magazin 2008/08時做了一項專題:Polen ist ofen(波蘭是開放的),採訪地點是克拉科夫,極浪漫的古城,很多藝術家(各種層面的)會選擇在那邊找尋靈感,一名日本人說,他放棄了在日本高薪的工作,選擇在波蘭過無拘束的自在生活,月薪300多歐無所謂,這裡你可以放心當自己!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受訪者是南非人,他說了,假如波蘭和南非只能選擇一個國籍,那麼他選擇波蘭,不為什麼,只因為他兒子在這兒也會自然而然跟著成為天主教徒(當父親說"是"時,兒子就要附和)。
看到這邊我們知道,聖母瑪莉亞的玩笑是不能隨便開的!也許他國的天主教徒會跟著笑話笑,但到這兒你可能要被記上一筆了。
在 Möller的書裡,強調了波蘭人的"即興"精神。看了作者所舉的例子後,我將之意會為"隨興、或者處變不驚的精神"。比方國家電視台的節目可以在最後一分鐘更改;9月17日要完工的興建工程是從9月17開始動工;在華沙地鐵站等車時,你無法知道下一班車何時來,看板上能給你的訊息僅是上一班車何時開走了;書店內沒有完整的出版資訊,因為他們大概只有一間代理商...
"即興"於是變得積極也帶消極了,試想假如周遭的一切如此不可靠,我還有必要多做什麼計劃嗎?於是乎在波籣只有兩件事情可以先做安排:一、婚禮,通常一年半前就先預約好飯店時間了。二、機票,很合理,因為提前半年訂票可享優惠。
還有一個很好笑的例子,某週末柏林的友人有波蘭訪客,可那休息室的門把三週前不靈光了,它吱吱作響聽起來很嚇人,直到波蘭人來訪的那一夜終於被完美解決。屋主問:你們花了多大的力氣修它呀?還是你們買了潤滑油來上?波蘭人:別傻了!奶油就好。是地!隨興、處變不驚。如作者所說的,"即興"聽起來多性感呀,它同時更是靈活性、主動性,幽默的Möller說到此不禁也要自詡為波蘭人了。
嘿!我想起來自己也曾經幫Heike把兩個房間的電燈開關修好,其實不過是用力把旋轉扭拆掉再對準接頭插回去罷了,水電工的精神,我也有吧XD...
這麼看來我很能適應波蘭生活了!這不就是潛力嗎?
波蘭,我走到哪總要寫一些感想,曾經我講過華沙Pałac Kultury i Nauki的森然與醜惡,這棟波蘭的指標性建築物(也是最高的建築物)當然也出現在此書中,惟此書給了一些令人振奮的資訊:這樣類似的史達林式宮殿在莫斯科還有七座,華沙這一座是當中最好看的了。
目前檸檬小姐邊走邊學中,未來我會持續觀察,一邊當做自己的日記,將我眼中的波蘭順道記下來。感謝那位波蘭婦人將這本書推薦給我,讓我發現自己是住在一個很有趣的地方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