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香料.東西味蕾

亞洲廚房裡必備的東西是醬油、香油還有一個大炒鍋。
西方廚房放的是數不清的香料還有家家必備的烤箱。
人的習慣訓練出(養成)味覺,因此中西人在品嘗同一道菜時得到的心得大不相同。
雖然現在歐洲人也加1、2匙醬油入菜,不過對於沒吃過醬油的人,真的不曉得這味道哪來的呢!比如【小紅莓燒雞柳】,連芝麻油都出現了!這個修道士的食譜大概只有當場我這亞洲人最能領會。
在眾多朋友裡頭,我發現喜歡中國菜的人中文似乎就學特別快。這可能是我不准確的感性度量,我還覺得願意學中文的人比較容易溝通?
回到香料來!我發現對於"醬油"這東西,西方人有兩極化反應,要嘛很愛,要不就很討厭。他們說,一道菜只要加了醬油就可以說他是中國菜了!
我們亞洲人當然不服輸的反擊,咱調味醬之多,看看李錦記發明的各種味道!魚香茄子要用蒜蓉豆鼓醬;滬氏甜麵醬可以拌麵、也可以爆炒;要不嚐嚐重口味牛肉辣醬或老乾媽的香辣醬;其他還有炸醬、甜辣醬、海鮮醬、叉燒醬、排骨醬、火鍋調料;素食者還可以選素蠔油,牛頭牌素沙茶醬......。應有盡有,但基礎油都是醬油或黃豆(大豆),懼怕豆腐的保羅一聞到豆騷味就哭著跑走,也是這樣我才認真的研究起咱們的基底油成份。經典中國菜就是老抽加料酒炒!不管是煲的、滷的、蒸的,搭配方式大概不出其二。我拿紹興給客人聞,他說這聞起來像醬油,我只好再拿醬油出來讓他比較,這下子他才明白A、B的不同。不能怪他,誰叫我們老把醬油跟料酒加在一起炒菜?
今天看了篇美食報導,發現端出來的菜色都是咖啡色的!我在心裡暗暗想了一下,果然醬油超重要!!不過別小看這些"大地色系"的菜湯,咱亞洲人就是能忽略那些基礎用料,然後細細辨出每道菜提出來的不同味蕾顏色!照燒醬跟醬油是不一樣的;炸醬跟豆鼓醬也是不一樣!品嘗咱們的菜式其實才是一門了不起的學問呢!
味覺要訓練,鹽巴吃多了觸角就鈍了!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,我們有醬油寵、他們用個雞湯塊再加鹽巴,那不是一樣?德國地區還特別喜歡加Maggi醬汁到各色菜裡。鹹度的拿捏很重要,波蘭菜鹹,德國菜也鹹。大概走出門用外食很難遇到不鹹的!因為鹽巴可以掩飾廚師的不成熟廚藝,另外若是遇到在家慣用鹹的顧客,不多加點鹽會使人食不知味。加多點鹽巴也好讓顧客多喝些飲料...。餐廳的保守做法很不道德呢XD。要是認識了這一點,就不會覺得在家煮飯很痛苦了。
我先是在德國的海克家,然後進了保羅的廚房,看他們的基礎香料都是一整疊!並且他們都有料理書在架上,尤其海克的食譜看起來像百科全書,令我大開眼界!而似乎真有幾道菜搭上特定香料就特別出色!再舉個例子,我們買綠咖哩、紅咖哩、日式咖哩塊,就是沒想保羅那樣意氣風發想過要調一個“自己的咖哩”!的確,我們自己有桂皮、豆蔻、丁香、薑黃...等有的沒的,要自己搞出什麽倒不困難。啊...西方的尋常家庭還有必備醬料叫做"芥末醬"、“美乃滋”。我家的醬多一些,有Tex-Mex的、亞洲的、還有那個必備芥末醬跟美乃滋:P。有趣的是,我的“Salsa de chile chipotle"墨西哥辣醬居然都得回台灣買過來屯兩年!台灣的異國美食資源真的豐富呀!啊...當然我說的是超市很棒!至於餐廳就要內行的自己去看看啦:)。
誰要來歐洲?記得吃他們的麵包!真材實料;比薩要找不額外贈醬料的店家,表示廚師有真功夫!要來波茲南,歡迎找老饕指路:)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南歐廚房

我住在歐陸的中央偏上方,東邊多一些的地方,這邊的食物和我二十多年被養出來的胃口不太一樣,我在台灣會看著德國豬腳流口水,但到這邊卻一隻豬腳味都還沒試過。基本上,太多的馬鈴薯會讓檸檬小姐胃脹氣;過多的麵包會讓東方人頓時麵包臉,我究竟以前夢想中的美味在哪?後來經過數月觀察,我終於發現,義大利料理還是我的最愛!! 南歐料理就在我家開伙了,西班牙的Sergo說:「我沒有起司就活不下去!」Serge的女友Heike,也就是我現在的室友,喜歡吃Olive,幾個禮拜後我硬是做了義大利野菇燉飯。這MILD的口感真的很棒!過了兩天,我晚餐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,於是意外的生出一道義式鮮菇炒麵。遠方的親人覺得我生病了,因為從不下廚的我居來動起鍋鏟來了!!不要問我為什麼~~~一切只因為餐廳裡地道的燒焦肉丸配馬鈴薯vertrage ich nicht(食用過量,有礙健康)! 在來要小小說一下心路歷程XD。作燉飯的時候,我把爆香的蒜燒焦了一次,花了好些勁碎了的五瓣蒜就這樣kaputt,我差點昏倒然後舉手放棄,可話都先說下去了:「星期六我下廚,晚餐回來一起吃吧!」我重新做一次,然後看著美味的鮮奶油,心理在落淚。到最後是Heike幫我一起把這道料理完成,她說:「嗯!你今天也學很多呢!」三個小時完成的燉飯,吃起來還是特別有味道呀!然後,星期一百般無聊亂加一通的美味晚餐便讓我不由自主開瓶慶祝,義大利麵還是比米好煮的。 (上面的圖依序是:亂煮的義式炒麵、三小時的野菇燉飯,以及Sergo的西班牙道地Tortilla)

der erste Tag

今天是語言班的第一天,並沒有想像中可怕 也許我之前已經有更可惡的經歷 所以再來什麼都是雞毛蒜皮 我的學校在Französiscfe Str. Bahnholf 附近熱鬧的很,我可以想見之後的敗家天堂是什麼樣子= = 離語言中心不遠處,就是Deutsche Guggenheim。我的法國同學邀我一同去看展,現在展的是加拿大Photographer Jeff Wall 的作品‧曝光 這些圖在各個牆上踞著,使你想近看再遠看,而每個人的神情都是既莊敬又着迷,我不禁想起保羅先生與他朋友的玩笑話,他們口中的現代藝術品就是put something in random 以我的角度看還真有些認同:用瞬間的圖像記憶法,迅速的為一幅作品下標,那會比俳句更好玩!! 在展售品的角落有一個螢幕放映著一連串圖像,如果硬是要取名字,那可能變成"假裝我是燈、沒有頭跟腳、真的受傷了..."敝人可不想把這些心得告訴我同學:P所謂自由就是這樣,藝術的最高境界!不用太多文學文飾,反而令我喜歡。 我買了兩張POST,一張是要寄給爹媽的,很明顯就是那一張XD,另一幅照片是我的小小房間,寄宿家庭很友善,但是我習慣保有隱私,不喜歡被不是媽的人叫吃飯的感覺,不希望倒熱水時有人緊盯著你在廚房的一舉一動,不想拿私人衣物混著跟他們一起洗,and so on... 但是這個房間還不賴,有很多書,我身後貼有一幅畫,那就是今天在古根漢免費索取的海報。 附帶一提,Deutsche Guggenheim 逢週一免費參觀!海報、商店紙袋上的標籤還註明"我愛星期一"。是呀!這麼一說我也愛星期一了:)

Hamburg;再見同鄉

Hamburg/Lübeck 「姑娘,天氣這麼差,你為什麼還在這邊逗留?」港邊負責看遊船的男人相當不解。我則是被一個晃來晃去的看板給笑咋了,自顧自的幫看板照相,然後回到家,再看這些照片,依然覺得漢堡好冷。它讓我想到2005年橫須賀的颱風天,我一樣不顧一切往港邊闖,闖一個破病回台灣,但我就是高興!這回漢堡也沒給我好臉色,幸好我心臟夠強,不過許多景點因而無法好好看,很可惜就是。 漢堡,通往世界的大門,富饒熱鬧的漁港,它一年到頭吹著海風,你可以聞到從易北河捎向陸的鹹味,還能吃到最新鮮的魚。這一回我造訪北方的大港和小城,一樣有著名的魚市場,卻是兩番不一樣的風情。週六上午我抵達漢堡,第一次跟了當地旅行團!大風大雨的初體驗!我在遊覽車上把漢堡的富宅、漁港、紅燈區都逛了圈,一小時半的快速導覽,導遊把風風雨雨排除在外,就要你聽他講笑話,忘記這爛天氣。只是德國人笑點很低,一個小小的玩笑可以把整車子遊客弄得人仰馬翻。哎我實在笑不出來,難怪人家說所謂的世界末日,就是「讓法國人指揮交通、英國人煮菜,然後聽德國人講笑話。」Hamburg給我的感覺和Kraków一樣擁擠,有很多觀光客,然後講英文好像也能通(這一定是錯覺),風大雨大,港邊的餐廳一樣客滿,星期六,不顧一切照樣過。可觀光客這樣多的情況下,漢堡依舊是很乾淨的地方,比起來柏林可就凌亂了──天橋、地下道、電車和鐵軌,碎玻璃及流浪漢,還有強邊街角的隨便亂畫(牆藝術)都是漢堡的三倍之多,常常我覺得柏林被分隔了,它和西德南德的好山好水距離那樣大,可依舊驕傲的踞在東邊,更神奇的是,在北德玩了兩天後,回到柏林竟然覺得”我回家了”。 所謂「家」的感覺,就先從呂貝克Ivy的家當起點吧,因為這回在Ivy家過夜,著實像回到台灣那樣溫暖,我吃了土豆麵筋,還有雞湯,這個家鄉味難得呀!我、Coco還有Ivy三個女生講東講西笑了一個晚,這個充滿家鄉味的時光溜的也快,一個週末後大家又是各自在異地流浪。I:「你在哪裡都可以創造一個溫暖的家,但是你不能創造居民或鄰人。」是,我知道,他們看著你的感覺就是”你這個外來人”。所以你小心翼翼,非常合善也更懂得保持距離(以策安全吧)。星期天一睜眼,看窗外天氣還是不妙,索性窩在窗邊把一本書啃完(久違的中文書),順道一提,週六晚我還看了德國得獎的GAY片夏日風暴,就這樣在呂貝克過了極文藝的一天。 座落在德國的世界遺產之一──Der ...